文衡聖帝

關羽(160~162年-220年),字雲長,本字長生,司隸河東解人(今山西省運城市),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,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。與張飛並稱「萬人敵」。建安四年(199年),受封漢壽亭侯。赤壁之戰後,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,遣關羽絕北道,阻擋曹操援軍,曹仁退走。後來劉備入益州,關羽留守荊州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關羽圍襄樊二城,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,關羽擒獲于禁,斬殺龐德,威震華夏,曹操一度想遷許都以避其銳。後曹派徐晃前來增援,而東吳背盟,遣陸遜呂蒙偷襲荊州,關羽腹背受敵,兵敗被殺。景耀元年(258年),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壯繆侯。

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,並且視為神衹膜拜,產生關羽信仰,並傳至日本、朝鮮、越南、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。由於其忠義勇武的形象,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、關老爺,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,中國歷代君王以元文宗至順二年(1331年)敕封的官職最多,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」封號,共26個字,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。故也俗稱為(關)聖帝、(關)帝君、(關)聖帝君、關帝、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。道教尊為協天大帝、伏魔大帝、翊漢天尊等,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,稱為「伽藍菩薩」。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,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、山西夫子、文衡聖帝。民間受《三國演義》等傳統作品影響,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、張飛義結金蘭,關羽排行第二,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、關二哥。陳壽撰寫之《三國志》,將關羽與張飛、馬超、黃忠、趙雲合為一傳(《三國志·蜀書·關張馬黃趙傳》),羅貫中的長篇小說《三國演義》又將該五人並稱「五虎上將」,前將軍關羽為五虎之首。毛宗崗稱其為「三絕」之「義絕」。直至現代,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仍常有祭拜關公。

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,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。唐初開始便有武廟,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,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。如平日出征,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,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,以保佑戰爭勝利。關帝信仰,可能肇始於宋代,完成於明代。關羽信仰由來已久,至宋朝更趨昌盛,至遲宋朝末年,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「郡國州縣、鄉邑間井皆有」(郝經《陵川集》),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。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,但未箝制人民信仰,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,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。明代不立武廟,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「漢壽亭侯關羽廟」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(《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》),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,關羽漸漸成為明朝「所最崇奉」(《萬曆野獲編》)。明朝尊奉關羽,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「關王廟」(朝鮮《宣祖大王實錄》)。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,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「關王」漸漸升格為「關帝」,沿襲至今。明清以降,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漢地,且延伸至蒙古、西藏。而朝鮮、越南、日本、琉球亦有供奉關帝的廟宇。佛教也視關羽為護法神,漢地佛教尊奉關公為伽藍菩薩,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的智者大師。後來藏傳佛教亦尊關羽為護法神。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,關羽更被尊稱為「武王」、「武聖人」,與孔子並肩而立,合稱「文武二聖」。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,除了軍人、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,就連商業、煙業、描金業、香燭業、教育業、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,所以也信奉他為「財神」。

購物車
結緣品